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期,大英博物馆约2000件藏品被盗的恶劣事件,持续引发国际国内关注,被指为“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盗窃事件”。目前,已有中国、希腊、尼日利亚等多国民众接连发声,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被掠夺的文物。
《女史箴图》、敦煌壁画、大维德花瓶……大英博物馆约藏有中国文物2.3万件,堪称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海外博物馆。然而,由于严重的管理混乱,这些艺术珍宝非但不能发挥其对于传承历史文化、推动文明互鉴的积极作用,反而连自身安全都难保。正因如此,希腊方面也怒怼道——“英方不能再说希腊文化遗产在英国比在希腊更受保护。”
这些由于历史原因而非法出境的文物,毫无疑问是应返还的对象。但由于相关双边协定的缺失,流失文物的“回家之路”注定坎坷,正如专家所说“是一条漫长、艰辛而波折的道路”。事实上,20世纪后半叶以来,文物流失这一问题越发在国际社会引起重视,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一系列防止文物被盗、非法进出口和非法交易的相关公约,但我国流失文物主要是清末至抗日战争时期的,受追溯期所限并不能有效解决返还问题。
我国追索文物的途径,主要包括政府间双边协定、法律、外交途径等,大都历时长、难度高、代价大。再加上,受到历史事实认定、法律障碍、民众意识等因素影响,要在当下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,其实挑战重重。数据显示,新中国成立70年来,我国通过执法合作、司法诉讼、协商捐赠、抢救征集等方式,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、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。成果不能说不显著,但与中国流失的逾1000万件文物总量相比,仍形同冰山一角。
与大英博物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瑞士最近再次返还中国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,其中包括4件陶瓷器和1枚钱币。对此,中方表示赞赏,并称之为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。除了已跟瑞士、美国等23个国家签订政府间双边协议之外,经过各方努力,近年来多种返还文物的形式也不断涌现,昭示着文物追索的新方向。例如,中国有关部门与日本一博物馆签署的文物返还互惠协议,使得文物既能归还中国,又可以继续在博物馆展出,可以说值得参考借鉴。
从促成意大利返还796件流失文物艺术品,到成功让圆明园马首铜像归藏故地,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,一直在为打击文物走私和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注入正能量,并推动了流失文物回归成为大势所趋。“前方的路会有曲折,但也充满希望”,相信中国流失文物一定能结束颠沛流离,早日回归故土。(陆夷)
来源:南方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