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上方蓝字“青年文摘”
右上角“...”点选“设为星标”
添加★标不再错过推送
(相关资料图)
每天8点 12点 20点不见不散~
作者:持墨
来源:网易上流(ID:heyupflow)
作为门外汉,我过去片面地认为,医学专业的同学们上课是这样的——
抱着砖头一样厚重的专业课本遨游在知识的深海里,苦大仇深地记着拗口又繁复的专业术语。
但只要看过从医学伦理课流出的PPT课件,就明白医学生上课也可以“知识与狗血齐飞,严谨和脑洞并存”。
医学生们对医疗剧里“保大还是保小or大夫我们保子宫”的嗤之以鼻,不仅仅源于剧情罔顾医疗基本常识,更是出于对编剧能力的一种质疑——就这?
来看课件——
父亲希望给已成年的儿子捐肾,但医生在捐献前的匹配检测中发现,该父子没有血缘关系,此时医生该如何与父亲沟通?
还没毕业的医学生们,就在这样的大型吃瓜现场里,用清澈又愚蠢的眼神面对来自社会的毒打。
这节课很绝,瓜大到吃不下
作为学霸集散地,医学院的课表里有一门课,让学霸们陷入纠结——没想到有一天,在课堂上被考验的不仅仅是智商,还有情商。
学霸们过去没有在课堂上看的小说,医学伦理课直接光明正大给补上。
什么drama的、令人为难的、左右无法兼顾的情节,课堂上一页PPT就可以统统cover。
此处提醒大家从大脑中调动出中学生物课讲过的血型遗传知识,然后看向这个案例:
17岁患儿急需肝移植,父亲坚持活体供肝,患儿O型血,母亲A型血,父亲AB型血。请模拟临床医患沟通。
好的,或许你大脑里的血型遗传对照表已经模糊了,已知A型血和AB型血的父母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生下O型血的孩子,那么在养育了17年的孩子急需肝脏移植的焦灼中,一个家庭的和睦却可能在这个人伦秘密的爆发下变得岌岌可危。
△小红书@医路由你
要知道,当代大学生面对自己的恋爱问题都还有些力不从心,在课堂上却要面对这种“大人”的问题。
因为医生无论以明示还是暗示的方式告诉孩子的父亲,“孩子不是您亲生儿子,不能提供活体肝”,这种行为都属于侵犯他妻子和患儿的隐私权。
如果说男男女女的那些事儿,孩子们处理起来十分困难,那么来自亲情的会心一击也不会让医学生好过。
无情的老师接着放出了另一页PPT:
肾炎女孩继发肾衰竭住院三年,等候肾移植。经父母商讨同意家人捐赠,检查后女孩母亲、弟弟都不满足条件,符合捐赠条件的父亲却改变了主意,不仅不想捐赠肾脏,还害怕家人指责他冷漠无情,让医生撒谎他配型不符合。
△小红书@CIAO
医学生:这题太难,我不会啊。
爱情多狗血,人性多复杂,医学生只要上一堂医学伦理课就可以知道。
而上了课之后的医学生,在看电视剧时不仅开始对各种医疗bug进行无意识甄别,就连看完以后都会进入课后思考环节。
《实习医生格蕾》里就有不少引人思考的医学伦理案例。
例如某一集中,某教派信徒在治疗时因为宗教原因拒绝输血,即便只有输血才能救命。
资历浅的医生不解,资历深的医生只能无奈告知:必须尊重病人的信仰自由。
还有一集故事的展开也围绕着信仰与人类权利的碰撞。
青春期女孩因割礼被送入急诊室,医生们与女孩守旧、愚昧的父母间的沟通,成为一场关于“女性是否有享受性的权利与自由”的辩论。
△《实习医生格蕾》
还有双子宫孕妇,两个子宫、胎儿父亲不同的奇葩情况,引发主角团全员吃瓜。
医学生们看剧时,脑子已经同步嗡嗡转动了:他们的决定遵循了医学伦理基础原则(即尊重、不伤害、有利、公正)中的哪一个?
想体验医学生的烧脑吗?这里贡献一个不算简单的案例供大家思考:
意外丧失生育能力的儿子,想要移植父亲的睾丸,请问其中涉及哪些伦理问题?
表演,医学生的第二专业
虽然医学伦理谈及的是生死,是医生与病人间关于价值的抉择,课题本质虽严肃,但医学伦理课上的氛围却可以生动活泼。
放PPT时大家还只是在吃瓜,随着教学形式的丰富,学霸们还要放下课本和笔,直接现场表演“瓜是怎么来的”。
医患沟通情景剧、临床诊疗情景剧、临终护理情景剧……试问还有什么比角色扮演更能让学生们快速接触到临床实际问题呢?
有位网友发出了他们上课的视频,只见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同学在课上无痛当妈,喜提好大儿,但没想到好大儿高空坠落抢救无效。
展示课堂重点的环节就在于:扮演急诊科医生的同学,需要将抢救结果告知丧子的“妈妈”。
没想到女同学入戏太深,不仅情绪饱满,还临场加戏,其他同学不仅没接住临时发挥的台词,还被女同学以假乱真的悲痛震慑到手足无措。
△小红书@庄楷雨
台上:“妈妈”在痛哭,大夫都蒙了,“爸爸”绷不住五官乱飞了。
台下:同学们笑声一片,手机镜头和笑声直接同频共振。
弹幕:被孩子妈妈的悲痛感染,正准备哭呢,结果看到孩子父亲似笑非笑,演得就像买了巨额保险,扣分。
路人抬头看视频,低头翻评论,好奇表示:你们到底是表演系出演医疗题材小品,还是医学生辅修了表演双学位?
从此以后,那位女同学就有了别称:临床医学专业那个演技吊打流量的女同学。
临床专业的同学们,在课堂上还会模拟问诊或救治环节。
此时大家发现,有的同学扮演病人逼真到让人怀疑——他是不是真的得过这个病?
只见教室里好好的一个少年,突然眼球上翻、肢体僵硬、浑身抽搐……
如果不说,谁都会以为这是癫痫发病现场,而不是医学生在上的一堂模拟课。
△微博@前方高能
但如此给力的“工具人”可遇不可求。
医学生们为了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,很多时候使用的SP(标准化病人)可能是假人模型,他们甚至还希望模型厂家做的假人颜值在线。
△小红书@李瓜蛋学医日记
SP也可能是自己的男/女朋友,他们在扮演病人的过程中,被迫熟悉了一系列医学名词、看诊流程以及患病症状,等等。
任谁看了不得说一句,这真的不是陪读吗?
但更多时候,在月黑风高的深夜,100%配合扮演病人的——是医学生的毛绒玩具。
△小红书@医学生41.
最难得的,则是社会招募SP时,请来了医大附属医院里的老病人——
他们对疾病的描述和演示非常逼真,在看到同学们手忙脚乱的时候,还可能一不小心流露出“年轻人以后真正上班了可怎么办哦,还是得向老师好好学学”的担忧。
△小红书@ .学术废物
要了解病史、判断病因,还要注意医患沟通,甚至还要了解病人家境、医保情况,注意沟通中的人文关怀。
医学生的SP问诊提纲,不是提纲,是医学生cos未来成为正式大夫的表演剧本。
无论是医学伦理课上的医患沟通情景剧,还是模拟看诊的各种表演型操作,都在说明医学不仅仅是医疗的技术,更是一门集合了心理学、社会学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。
△小红书@温禾禾禾
医学是冰冷理智的,也是温暖治愈的,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,医生不仅仅要付出技术,也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人文关怀。
在医学伦理课上吃的那些瓜,一页PPT寥寥数语概括的故事,或许就是一段真实存在的纠缠了数十年的恩怨情仇。
而讲台上的老师最终也会让年轻的医学生们明白:医患之间,要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对方。
内容已获网易上流独家授权。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原创文章。
▽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