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低年级写话指导
文 / 在路上
内容摘要:写话指导激趣增趣保趣
(相关资料图)
低年级是小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,也是儿童智力发展,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。所以,抓好写作起步教学,也即是低年级的写话指导,就显得尤其重要了。
无论是低﹑中﹑高年级学生,在“写”上遇到的最大问题一般上是:一怕没内容写;二怕不知怎样写。那么,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,指导学生掌握初步的写作方法,是教师对学生写话指导的最有效办法。
一.创条件,激兴趣。
俗话说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”兴趣是做好事情的最直接的动力。为了激起学生的写话兴趣,老师需要有意地创造条件,让学生做“有米之炊”。
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,让学生乐于参加。低年级每周有两节活动课。我每次都抓住这些活动课,让学生好好地“玩”和“秀”。比如,我布置学生回家向家长请教怎样剪纸,折纸。来到学校了,活动课上,我就让孩子们当堂表演自己学会的艺术。马上,教室里热闹起来了。剪的,粘的,折的,孩子们各显神通。
手工做完了,展示就更让孩子们高兴了。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,到讲台上向其他同学演示,讲述着怎么做。虽然有的同学说得不是很具体,甚至不够清楚。但是,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到自豪。个别的同学,还能在讲解后说说自己的内心喜悦。比如:“我看妈妈做一遍就学会了,妈妈说我特聪明。”“妈妈说我折的花篮比她折的更好看,我的心比吃了冰淇淋还高兴。”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动了手,也说了话。
嘴上有“说”的了,能“说”了,“写”也就不再是困难了。当然,低年级的孩子说话没有条理,思维跳跃性也大,常常是想到那就说到那。这时候,老师可以在学生说完后做一些简单的点评,首先抓住学生说话的层次性,告诉学生先说什么,再说什么,最后说什么。通过训练,学生的口才棒了,也有了写话的材料。
二.、形式多,激兴趣。
虽然是“写”,但是教师不必规定统一的方式。否则长此下去,学生就会厌烦,就会失去“写”的兴趣。
1.多形式,路径广。
我引导学生写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:可以是看图写话;也可以是画画和写话结合在一起;可以先表演再写话;也可以是动手制作后再写。可以写自己看到的,听到的,也可以写自己做了的。可以给老师,同学看,也可以请家长检查。
“话”不需要太多,但最后一句最好是写自己的感受(也就是心情)。比如,“我比在大热天吃了冻西瓜还凉快。”“我知道自己错了,心里真难过。”我也引导学生续写和模仿。比如,学习了《春天在哪里》,我们仿课文的句式,在课文后面也接着写自己看到的春天。有的学生写得挺好的:“春天在哪里?春天在我们的学校里;操场上,同学在和风中游戏;教室里,老师带着我们读着小雨的诗。”学习了《井底之蛙》后,我引导学生想象当青蛙跳出了水井,到了井沿,第二次碰到了小鸟,它们又会说什么。想一想,再写一写。
2.积词汇,增兴趣。
低年级学生写活存在最大的障碍,就是词汇少,想说却说不出。现在,在课本中,每一篇课文的最后都设置有“词语花篮”。课文里总有可积累的好词,老师要认真地通过示范引导,学生就能学会有选择地摘抄好词好句。当然,光靠一学期学的二十多篇课文来增大词容量,是远远不够的。及早开始课外阅读,对发展儿童独立思维和提高写话能力,收效是非常明显的。我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,就是每星期最好能看一本或二十页以上的少儿读物。
三.增信心,保兴趣。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中提出:评价要多元化,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,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。低年级学生在一天,两天内按要求去完成写话也许不难。但如果让学生觉得写话是一种活动乐趣,而不是学习负担,这就需要指导老师有恒心和真心去对待他们了。所有的人都害怕自己的劳动不被他人看重。
那么,学生们写了话,他们期待得到老师的赏识。老师如果能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写话,一方面能了解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,另一方面又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,更可以保持学生写话的信心和兴趣。我坚持每周一和周三检查学生的写话。童心无价,我总是竭力地寻找其中的闪光点,对每一个用得好的词或每一个有创意的句子,我都给予赞扬。对于写得不怎么样的,我也在修改后写上鼓励的话。然后,把这些劳动成果一一张贴在“我最棒”的学习园地中,一周一换。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中,学生写话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涨。
有外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:“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,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,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。”孩子的创作,只有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正常的或更好的发挥。
作为一名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,我认为做好了多形式地创作条件,幷以身作则地运用榜样的力量,再加上真心真意地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及时的赏识,学生就会享受到“说”和“写”的快乐,并且乐此不疲。继而,为中年级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,顺利完成向中年级写作的过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