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文来自《“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”系列| 刘元春:消费投资哪个重要?这有个“一石几鸟”的方案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编添加】
(资料图)
这种“稳投资、促销费”的话题,可宏观可微观,可理论可实操,专家有专家的角度,企业主有企业主的角度,上班族有上班族的角度,每个主体的角度不一样,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,这就是经济可行性中的“小马过河”,当事人不同,结论就会因人而异,理论和实际有差距,不能太过以“专家”的言论为圭臬,但可以参考其方法论,仅此而已~~
作为企业主,我谈两句:
本人在深圳服装行业,就拿服装说事吧。在“衣食住行”中,把“穿衣打扮”排在前面,不是没有理由,在很大程度上来讲,服装行业就是检验老百姓手里是否有“闲钱”的重要参考指标。... ...在此期间,中国国际时装周和国际大牌时装周亚太地区纷纷都暂停或者延期,深圳中高端服装整个产业链都受阻(南山服装基地),最直接地方表现就是,企业工资发不出、店铺门面倒闭、员工省吃俭用、消费者买衣服的频率减少,尤其是国产品牌的中高端服装。在这些种种现象面前,最关键的问题就是,企业没钱、员工没钱、消费者没钱。没钱就不能去消费、没有消费企业就不能扩大再生产(银行贷款不是万能药)、企业效益不好,员工的工资就不会提升升值达不到以前的水平...这就是一种互相关联的循环。
因此,在说到促销费的话题上,首先要拿准“症候”,消费的主体是消费者,其次才是企业,企业只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做生产上的变化,解决消费者的收入问题、恢复消费信心,这才是问题的症结。换言之,企业主要想办法扩大销售、恢复甚至是提高盈利,员工才能恢复收入,这样百姓才能恢复消费,这才是促消费、促生产的良性循环。
至于文中所讲到“衣食住行”中的住占比30%的数据,诚然,住房是百姓的头等大事,但是,对于很多在大城市的上班族来讲,这不现实,尤其是在一线大城市的上班族来讲,貌似更加“遥遥无期”。话说白一点,绝大部分的打工人,在北京上海深圳,是买不起房子的,因此,在促销费的这一环上,不能把目光紧紧地钉在“买房”上面,促销费,绝对不是单纯地促使百姓去买房,反而,在“衣食住行”中,普通百姓在“衣食行”是最能首先得到解决的,因此,在各项金融优惠政策的体现过程中,行业性质也要“雨露均沾”。
总而言之,有钱万事易,没钱万事难!促销费的前提,想尽办法先解决百姓的收入问题,百姓的收入提高了,才能倒逼企业扩大“高质量”的生产,百姓没有钱,企业拿到银行贷款去扩大生产,试问,产品卖给谁?
... ...
(OK,最后八卦一下,观网各位美女帅哥小编们,大家近期有没有“高质量”消费呀?汽车买了吗?奢侈品买了吗?好看的衣服给女盆友或者给自己买了吗?法国香水买了吗?如果没有,原因是什么?
哈哈,这就是企业主平时要对员工作负责的思考,提高员工的收入,才是促进消费的唯一有效办法,其它的专家讲的大道理,理论正确,但未必管用。)
(PS:深圳服装市场,门可罗雀时的景象)